
中国四达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耕耘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沉淀法律服务经验,在紧密契合行业法律需求痛点,随时同步最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我们专业推出各劳动人事法律服务产品,以满足业内客户需求。
上期案例解析(点击查看上期案例)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软件公司与小辉通过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形式,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是合法行为;合同解除后,软件公司向小辉支付4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也是合法的。但软件公司在向小辉支付经济补偿金时,所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却是错误的。其理由如下:从税收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劳动者这样获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直接作为工资、薪金所得,纳入征缴个人所得税基数,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国家在《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此案例解析仅供参考)
本期热点案例
赖某是临沂市某工厂的员工,工资为1700元/月。2012年9月20日,赖某在工作过程中搬运材料时摔伤,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赖某构成7级伤残。由于该厂未为赖某参加社会保险,双方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计算方法产生分歧,用人单位坚持认为,应当以赖某本人工资作为计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依据,而赖某则认为应以临沂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即1926.4元为标准计算。双方协商未果,赖某为此提起劳动仲裁。对此,你怎么看?
案例争议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付基数为本人工资,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