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3880000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行业新闻Industry News
服务贸易助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更高水平的开放

8月31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及人力资源服务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20年,商务部发布经国务院批复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将“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发展,鼓励各地方探索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平台梯队”列入试点任务。与服贸会一样,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也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截至目前,中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已覆盖文化、中医药、数字服务、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知识产权和语言服务七个领域,总数达112家。

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也未曾缺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探索建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2022年,商务部、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评审认定了新一批共计40家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涉及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知识产权和语言服务四个领域,其中,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12家。从2020年起,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始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三次。

除了政策红利以外,人力资源服务跨国贸易还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一份较早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2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期末在外62.4万人,占总在外人数的62.9%,较2018年同期上涨2%,同比增加1.8万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人员1000.2万人次。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人口数达到341589.75万人,占全球的43.59%,劳动力总数达132876.91万人,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38.51%。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扩容提供了坚实基础。

放眼“十四五”,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提速,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年货物进出口额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同比增长2.2%。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的潜在市场也在逐步扩大。比如,在跨国经营中,适应东道国包括劳动法律制度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和文化,设计适合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框架、管理体系以及员工本地化和国际化方案,是出海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如何提升全球揽才的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每个企业要考虑的重点,这些都为未来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服务贸易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第一,全球智力跨国流动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带来机会。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全球的人才流动基本是通过跨地区、线下流动实现的,这种流动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付出巨大的流动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当前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远程办公、跨国合作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发展起来,人才以及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线上的形式实现了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提供员工平台化管理、短期工作任务撮合、跨境税收等方面的服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二,数字技术及其形成的数字经济形态,正在为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带来巨大的升级空间,大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为人力资源服务的跨国提供、在线交易等提供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开始着眼全球,布局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面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提供国际工程承包和工程咨询服务,通过交流、引进、派遣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劳务人员的形式,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科锐国际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招聘项目组,同时通过国际并购的途径开展国际化业务……这些探索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看到人力资源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前景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尚需要多方努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大专业化人才培养,综合利用教育、人社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资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关联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各类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中扩大相关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组织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扩大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供给规模。二是建立健全与人力资源服务贸易相关的商务、贸易、劳动等法律的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打造人力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协同开放、协同推进的国际法律法规合作体系,为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打造相对顺畅的制度环境。三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服贸会等载体建设,鼓励各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依托服贸会这一国家级载体,进一步提升服贸会在人力资源服务宣传、交流乃至交易方面的作用。四是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商务、科技等领域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加强不同协会之间、协会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不同国家、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及相关机构依托各类商务、人力资源、文化论坛、博览会等开展跨国交流与合作。

 


微信
微博
电话
021-53880000
顶部